新形勢下,如何在堅守教育理想與使命的同時,尋找教育公益的創新與可能?
第七屆中國教育公益組織雙年會近日舉行,來自全國各地的800多位教育、公益從業者共話教育公益。
近年來,受內外部因素影響,教育公益事業面臨諸多挑戰。身處種種不確定之中,對教育公益事業的發展而言,是挑戰,也是機遇。
本屆雙年會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、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、湖南省教育基金會、湖南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主辦,龍湖公益基金會、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、心和公益基金會、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。
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、黨組原副書記,湖南省教育基金會理事長王柯敏表示,優秀的教育公益項目必須要瞄準痛點、難點,填補短板空缺,解決教育發展中的所急所需,并創造性地把公益慈善的內涵拓展到個人能力的幫扶、發展空間的拓展、精神素養的提高等更廣闊的領域。
教育公益如何重塑價值
教育部日前發布的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顯示,2022年,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5.5%,比上年提高0.1個百分點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.6%,比上年提高0.2個百分點。
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提到,當前的教育發展依然是不均衡的發展!敖ㄔO高質量教育體系,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的高質量普及。要達到這個目標,要擴大教育公平,提升教育質量!
教育問題愈發社會化、復雜化,解決教育問題愈加需要多方協作。熊丙奇認為,教育的改革需要四個力量。第一個是政府的力量,需要通過政府推進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。第二是學校,需要學校發揮辦學自主權,能進行自下而上的改革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形成合力。第三是企業的力量,企業是教育的最大用戶,企業必須要參與教育。第四是社會公益組織的力量,來解決政府、學校、企業無法解決的問題,由此形成政府、學校、企業和社會的合力。
針對如何推動教育改革,進而塑造新動能,中國教科院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所長王烽認為,首先是發揮新技術的革命性作用,建立需求導向的數字化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。其次是為學校、教師、學生松綁,其關鍵是評價制度改革。
“現在的評價制度規定了許多評價的方法和維度,但是在評價的責任主體、評價結果的運用等方面并未建立起新時代的評價體系!蓖醴檎f。
他提到,當下很多教育資源其實不在學校。在網上、在企業中,有著先進的教育模式和技術,而在一些公益組織、在小微學校,也蘊藏著教育的活力。如果要推進教育改革,真正塑造新優勢、新動能,必須發揮其優勢,這就需要打破一系列制度壁壘,建立多方共謀共建機制,激發學校和地方改革的積極性。
解決教育問題、完善教育生態過程中,教育公益組織承擔著政府、企業之外獨有的作用。新形勢下,教育公益組織如何發揮價值,實現新發展?
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、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楊東平指出,教育公益組織實際的功能是面向現實問題,促進教育創新,服務社會群體。其趨勢應是向下、向新、向未來發展,強調個性化的表達。
他認為,向下發展,就是要重視社區,促進學校、家庭、社區的一體化發展。向新發展,在于面對和解決新情況、新問題。
楊東平指出,教育公益組織過去在發展過程中,曾存在追求高大上的趨勢,譬如追求分布在全國多少個省這樣的規;瘮祿,但是每個省可能只有一兩個教學點。
“這些數據與實效是有差距的,所以,‘大’本身并不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。社會組織是與人打交道,很多情況下是以‘小’為主,以落地來面向基層!睏顤|平認為,在很長一段時期內,小機構依然會是教育社會組織的主流形態,因為其規模小、扎根深,更具活力。
教育公益的多樣化探索
教育生態的改善依然任重道遠。不過,在探尋理想教育的過程中,一些極具“突破與創新”特質的機構直面現實問題,為突破教育發展的瓶頸帶來更多力量。
鄉村教育是中國教育的痛點和難點問題。近年來,隨著教育資源持續投入,在經濟欠發達的鄉村,校園硬件匱乏的問題有所緩解,但是教學內容和方式落后的局面仍待改善。另一方面,在人口變局、科技爆炸、產業調整、就業壓力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下,鄉村兒童的教育也產生了新的變化與問題。
陜西純山教育基金會秘書長廖瑾提到,當“留不下的城市,回不去的農村”成為新一代鄉村學生面臨的處境,鄉村孩子的家長對于“知識改變命運”的認知逐漸開始松動。鄉村兒童學習的成就動機也已經發生了改變。如何激發鄉村孩子的學習動機需要教育公益界人士進一步思考。
她還提到,由于學校的撤并和父母離家工作等原因,許多鄉村兒童面臨缺少家庭教育的問題。在一些地方,鄉村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實行寄宿制度。雖然某種程度上解決了兒童無人照料的問題,但也增加了兒童對于電子設備的依賴。不僅如此,單調的鄉村學校生活、陳舊的教學方法,也導致孩子們學習的熱情和學習興趣下降。如果師生、同學關系不好,孩子們更加難以滿足自我認知、情感培育等多方面的成長需要。
盡管現實環境受到限制,但教育公益機構嘗試用多元的教育探索回應現實難題,直面服務對象的訴求。
面對鄉村兒童美育容易被忽視的現實,浙江致樸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駱筱紅表示,美育不是奢侈品,而是必需品,每一個兒童皆需要美育。美育也沒有門檻,每一個兒童皆可參與美育。每一個老師都可以是一名美育老師。兒童生活的所有場景,都是美育可以發生的地方。鄉村的自然環境、生活方式是美育資源不竭的源頭。
據介紹,2022年起,致樸開展的教師個體支持,設計了不基于任何學科的“小而美”美育行動,基于人文素養、審美素養、教學素養的提升,吸納所有學科的教師,參與者呈現出學科背景的多樣性。
如何以公益的方式,為鄉村孩子的成長及就業打開新局面?
貴州盛華職業學院聯合創始校長、貴陽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盛華介紹,要因材施教,分類分層培養,根據學生的“興趣”和“態度”,開展針對性的崗位技能訓練,掌握“知識、技能、素養”三個層面崗位勝任力。
盛華還認為,推動產業資源對接,引入更多的企業項目資源,找到更好的就業崗位資源,將學生與企業有效鏈接,賦能學生技能實戰訓練和人才充分就業;組建產教融合經營管理團隊,校企產教深度合作,負責學生技能培訓以及項目落地運營,用強有力的團隊支撐和體系保障,推動產教融合取得實效。
還有教育公益從業者認為,教育公益機構不僅要立足實地,結合受助群體的訴求、受助地區的特征進行多元、落地的實踐,也要積極主動地擁抱科技發展為教育帶來的可能性,從課堂教學、教師成長、數據管理應用、情感鏈接等多個維度助力教育效率的提升和教育質量的改善。
(信息來源:21經濟網)